在一個星期三的晚上,中年級的畫畫班上,和學生一起分享有關責任的話題,原本吵雜的小團體,噸時之間沈寂了下來,沒想到這個話題引起了他們的注意,並且仔細的聽我敘述?有了這股動力,就順勢說了些更深入、更實際的內容與他們分享,希望這群小朋友能了解其中的含意,也更希望所有的家長也能一同來感受。
現在有很多小朋友分不清楚責任是什麼?什麼是義務?或者只知道享受權力而不知如何盡義務?這些有關人格方面的問題,每每發生在我們的小孩身上,當他們享受到權力甜果之後,就不知道該盡什麼義務了!常常聽到小朋友學校的連絡簿上,老師常在上面寫著要幫忙父母做家事,乍聽之下沒什麼不妥,不過仔細想想,這「幫忙」兩字用的實在不妥,為何需要用「幫忙」這個詞彙?從小就不知道自己在家庭裡所應扮演的角色,總是認為這些是父母該做的,而且認為是被要求做的,所以任由父母再三呼喚,一個人唱獨角戲罷了!小孩愈是長大愈是叫不動了,根本拿他們沒辦法;運用獎勵方法,也只能有短暫的效果而已,無法讓小朋友得到認知;這次用十元交換,下次可要用更多金錢交換,才能得到更多滿足!
如果你去到別人家作客,回家前收拾他們家的東西,那才叫做幫忙;自己的家是你和爸媽共同組成的,只要是家中的成員,就有義務要做~屬於家庭的事情,雖然有些事是小孩沒辦法做的,但是只要稍為用心留意,會發現有很多事可以做,像是出門前檢查一下電燈、電源、窗戶是否關緊…。做父母的,當然也要放下一些責任給予孩子,這些責任要愈早釋放愈好,不要等到小孩長大了,才來要求他們做這做那的,那已經為時已晚了!無怪乎許多家長,每天有做不完的家事,忙到三更半夜還有苦說不出口!
父母錯把讀書當作唯一責任,小孩只要負責把書讀好,其餘家事就全由父母包辦了!其實大多的父母都知道,要讓他們「幫忙」做家事的重要性,不過在功課過多做不完、課後又要上才藝班,時間滿得讓孩子神經緊繃,只好捨棄這些應盡的責任,等到小孩子長大了,才以一句「活像個窩囊廢似的什麼也不會做」其實在語意下,父母應該醒覺,造就這些行為偏差的劊子手到底是誰?!常常和許多父母分享一些理念、想法,問題是道理都懂但很難身體力行,被現實的因素給蒙蔽曲解了。教改雖然不盡理想,但也不應改革的失敗而亂了頭緒,以往填鴨式的教育模式更不應該延續下去,但是現今的狀況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了!唯有父母徹底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著手讓孩子在正知正覺得步伐上下工夫,重新思考整個教育的盲點,落實在生活常規上,分數的高低不能反應出將來的成就,如何讓健全的身心發展得以紓解,才是最重要的課題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